活动海报

活动现场
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基层实践融合的时代语境下,高校青春力量赋能社区发展成为生动课题。为深入探索“减字谱意蕴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”如何落地基层,以文化科技激活社区活力、助力传统文化走近大众,7月7日至10日,“符韵传薪”实践团队奔赴杭州上城区景苑社区,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实践答卷,让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在基层土壤中碰撞出新火花。到达实践地景苑社区的第一天,团队成员与社区老师携手,启动“爱心清凉驿站”一元棒冰发放活动。在活动筹备的过程中,志愿者们分工明确,仔细协助社区人员撰写活动通知、清点棒冰库存以及分发棒冰;为记录温暖瞬间,队员们拿起相机,为忙碌的社区工作者定格服务身影。
分发环节,大家穿梭在驿站中,将一根根沁凉棒冰递到居民手中,欢声笑语里,夏日燥热被悄然驱散,这份清凉不仅是味觉的舒爽,更是社区与高校团队共筑温情的见证。
团队另外两名成员在凯旋社区开展社区服务,暖心陪伴老年人。他们不仅备好免费茶水,还协助整理活动物品,和老人们一起编织草帽,共享手工乐趣。活动结束后,两人细心打扫场地,用实际行动传递关爱,让社区服务充满温情与暖意。
时间来到第二日,从社区出发,社区人员与团队成员共同前往消防站与燃气站。在消防站,队员们刚将棒冰送到消防员手中,突然警报铃声响起,消防员顾不及手中的棒冰,转身穿戴装备奔赴一线保障人民安危。
燃气站里,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与站长的交流,团队成员们了解燃气安全保障工作,感受到基层工作者的辛苦与奉献。团队成员为他们递上棒冰,既是对城市守护者的由衷感恩,也是对他们的崇高敬意,棒冰虽小,却让这次慰问之行充满温度。
杭州之行的第三站,团队走进杭州博物馆,开启了一场探寻减字谱奥秘的文化之旅。
步入展厅,斑驳的琴器、泛黄的古籍与详实的文字介绍交相辉映,瞬间将成员们拉入古琴艺术的时光长河。大家驻足于不同朝代的古琴展品前,顺着历史脉络追溯:从先秦时期的古朴形制,到汉唐年间的技法初成,再到宋元明清的流派纷呈,一步步厘清了古琴艺术在千百年间的演变轨迹。
此行焦点是“朱志远制”古琴。大家围站展柜前,细看琴身温润的木色与流畅线条,结合馆内文献深入探究:从面板底板的选材,到岳山、龙龈的设计,再到反复髹涂的漆胎工艺,每处细节都藏着制琴师的匠心。朱志远的生平与制琴理念,更让这架古琴成为连接古今技艺的鲜活载体。
在对古琴实物的认知基础上,减字谱这一“密码”也愈发清晰。对照展墙上的示例,成员们拆解着由汉字偏旁简化组合的符号:有的代表左手按弦位置,有的指示右手拨弦技法,组合起来便精准记录着旋律起伏。这些抽象符号背后,是一套承载千年演奏智慧的精密系统。
此次博物馆之行,巧妙地将减字谱的文本研究与古琴实物的历史考证交融在一起。实物的质感让抽象的记谱法有了具象依托,而减字谱的存在又让古琴背后的演奏技艺得以鲜活留存。这种相互印证的认知,不仅为团队的研究项目注入了新的灵感与活力,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创新,正是建立在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与深度理解之上。最后一日下午,团队聚焦“减字谱意蕴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”,为老年人带来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全新体验。讲解环节,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阐释减字谱的历史文化内涵,从古老记谱法的传承,到创新产品设计的思路,逐步带领老人走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奇妙世界。
同时,AR互动教学开启新篇。志愿者一对一指导老人用手机扫码,让古老减字谱通过AR技术 “活”起来。生动的音乐场景、动态的谱面展示,以及栩栩如生的创意人偶都让老人们啧啧称奇。教学中,队员们耐心答疑,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,感受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交流环节更是收获满满。团队成员与老人探讨交流,倾听他们对减字谱的理解——有人回忆起旧时听闻的古琴旋律,有人感慨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;谈及创新,老人们虽对新鲜科技有些陌生,却满是包容与期待,提出的质朴想法,为团队产品设计提供了基层视角的灵感,也让大家深知传统文化传承需扎根大众、贴近生活。
此次实践中,团队融合社区服务、文化传承、科技推广与文博联动,以行动践行高校学子担当。未来团队也将深耕 “减字谱意蕴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”,把实践所得融入项目,让传统文化在青春赋能与大众参与中焕发新彩,续写校社协同、文化科技共兴篇章!
撰写:“符韵传薪”社会实践团
图片:“符韵传薪”社会实践团
编辑: 王梦涵
审核: 杨安华